中國已有上萬家儲能企業,大部分產品毛利率非常低,也沒有后續的資源和經費再投入研發,安全隱患問題時時存在。隨著市場玩家的飽和、價格競爭的白熱化,如今儲能企業正在學習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通過提升產品競爭力、壓降原材料成本、優化員工結構等方式來降本增效。
目前工商業儲能參與市場主體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鋰電池及系統制造商,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鵬輝能源、億緯鋰能等。這些企業通過前向一體化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率,同時利用剩余產能,擴大業務范圍。
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企業在海外市場有著豐富的經驗,他們的儲能戶外柜已經在北美和歐洲得到廣泛應用。鵬輝能源于2019年開始涉足工商業儲能產品領域,目前已在廣東、江蘇、浙江、河南等地成功實施了工商業儲能項目,為國內多個工業園區實現零碳排放作出了貢獻。
第二類企業是分布式光伏制造企業,包括陽光電源、天合儲能、晶科能源、上能電氣、華為等。這些公司主要生產光伏逆變器和光伏系統集成,目前市場上的儲能項目多以光伏電站配置儲能為主。由于這些企業已經掌握了分布式光伏技術,因此將其遷移到儲能系統并進入工商業市場的障礙較小,而且可以利用過去的銷售渠道快速擴大業務。
此外,家電領域的跨界企業如TCL、創維、海爾、格力、美的(科陸電子子公司)也大多先后涉足光伏領域,并開始布局工商業儲能市場,以光儲協同效應推動業務發展。
第三類企業是專注于分布式儲能領域的企業,包括奇點能源、四象新能源、采日能源、時代華景、億蘭科等。這些企業更加專注于工商業應用等分布式場景,大多具備電力電子技術研發背景,并將主要資源用于后端軟件開發和智能運維能力構建。
與大型儲能相比,工商業儲能系統制造的障礙不高,更多的挑戰在于渠道、資源、服務、品牌和運維等軟性方面,這也成為眾多創業企業選擇進入儲能領域的首要考量。
隨著儲能“內卷”到新的高度,市場上已經有30%左右的玩家退出了工商業儲能市場,其中大部分是做系統集成相關的皮包公司。
價格是市場最敏感的神經,一路走低的價格讓人喜憂參半。喜的是投資方,儲能初始投資成本大大降低,對于投資回報率的要求可以相對放寬,可以給業主更有誘惑力的商務條件,項目規??梢钥焖僮龃蟆n的是集成商和上游供應鏈,隨著工商業儲能產品價格腰斬,整個制造端都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把成本核算做到極致才能更有競爭力。
最直觀的感受是市場參與方開始變得理性。
經過2023年的教育,讓人明白不是所有項目都是“香餑餑”。能給你優厚的商務條件和許諾高昂的居間費的,很可能讓你的項目一直“飄在天上”無法落地;當“資源方”一直拿不到錢,張口閉口就談多少錢“居間費”的人就變少了。
在業內人士看來,工商業儲能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主要是因為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和電改的深入推進,儲能技術作為連接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關鍵環節,其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眾多企業希望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占據有利地位。
實際上,大部分入局工商業儲能的公司本質上是系統集成商,他們通過采購電芯、PCS(儲能變流器)、BMS(電池管理系統)、EMS(能量管理系統)以及柜體等部件,然后進行組裝。這一經營模式使得市場營銷和銷售環節成為行業的制約因素,導致在這一領域內競爭尤為激烈,并且價格競爭愈戰愈烈。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儲能領域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就這剛剛過去的周末,聲勢浩大的儲能展落幕了。但這場新能源盛宴,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有一絲“過度繁榮”的假象,當前鋰電池儲能產品的創新點仍聚焦在“卷”容量上,同質化嚴重。
去年企業們推出的電芯容量基本為300Ah以上,今年則更大一些;去年儲能系統容量聚焦在5MWh,今年也更大一些,做到6MWh,“但都是新瓶裝老酒。”
全球儲能市場由快速發展期進入洗牌期,且未來1-2年仍將持續。增速減緩、產能過剩、利潤壓縮、市場分野、技術迭代、資本遇冷、安全事故等多重變局將使得企業加速分化。
今年中國新型儲能市場整體將供大于求,系統集成較電芯環節競爭更為殘酷,50%以上的儲能系統企業(含大儲系統、工商儲系統、戶儲系統等企業)將被淘汰出局,前十名儲能系統集成商將瓜分八成以上市場份額。國內競爭激烈,出海是企業未來發展的路徑之一,且打造差異化產品也將是企業破局關鍵。
儲能系統是一個高度復雜的、非線性時變的系統。簡單靠終端的數據,很難去估算系統的狀態,要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才能真正賦能儲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盡管儲能行業競爭極為激烈,但這個賽道依然是當前炙手可熱的產業之一。
儲能是一項值得長期從事的事業,堅持長期主義,摒棄投機主義,希望志同道合的朋友攜手同行,共同為推動儲能產業進步盡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