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n7tz9"></form>

<noframes id="n7tz9"><form id="n7tz9"></form>

<address id="n7tz9"><form id="n7tz9"></form></address><noframes id="n7tz9"><listing id="n7tz9"><listing id="n7tz9"></listing></listing>
<form id="n7tz9"></form>

      <noframes id="n7tz9"><address id="n7tz9"><nobr id="n7tz9"></nobr></address>

      光伏產業網

      太陽能光伏行業
      領先的資訊
      當前位置: 光伏產業網 ? 儲能資訊 ? 正文

      中央首提!2025年零碳園區將迎建設潮

      核心提示:中央首提!2025年零碳園區將迎建設潮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零碳園區建設迎來了利好消息。

      近期,國家層面已多次提到零碳園區。2024年12月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到“零碳園區”的概念。會議明確,建立一批零碳園區。

      2024年12月1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金壯龍主持召開黨組擴大會議。會議指出,要深入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實施工業節能降碳行動,建設一批零碳工廠、零碳工業園區。

      2024年12月26日至27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指出,加大工業節能降碳攻堅力度,探索推進零碳工廠、零碳工業園區建設。

      隨著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深入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將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之一。隨著支持政策的落地,零碳園區的數量將顯著增加。

      事實上,加快零碳園區建設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我國產業園區數量超過87000個,其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超過30%。

      零碳園區的核心是綠色能源、零碳供應鏈為系統的綠色低碳制造體系和綠色產出,能夠有力推動現有產業園區的低碳化轉型。

      零碳園區能源服務為新型能源技術的實踐突破與進一步成熟發展提供了應用場景。

      隨著分布式新能源發電、儲能、電動汽車以及智能電網等新型能源技術不斷成熟,低碳發展技術的經濟性日益增強,綠色園區發展的技術條件也不斷完善,已經具備為企業提供分布式能源+儲能+車網互動+智慧能源的系統性解決方案的條件。

      地方創新:區域探索加速零碳轉型

      近年來,多個地區率先開展零碳園區試點,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2022年上海市積極探索零碳園區創建新路徑,發布了《閔行開發區零碳示范園區創建行動方案》,確定零碳園區“三步走”戰略。同時,園區企業積極向綠色低碳發展轉型。

      2023年1月,北京市大興區兩會便提出打造京津冀首個氫電耦合型零碳園區,形成可推廣、可借鑒的零碳園區系統解決方案。

      2024年11月,北京市首個“零碳園區”標準試點落地大興新城西片區,一期總建筑面積約5萬平方米。

      不久前,江蘇省首批、南京市首個零碳園區項目——江島智立方零碳園區項目順利完工。其中,作為園區內零碳技術集中展示的場所,零碳科技館采用了建筑、光伏、儲能、直流配電及柔性用能的光儲直柔技術,屋頂光伏年發電1.3萬千瓦時。

      零碳園區納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

      相關政策助推下,多地將零碳園區建設納入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比如,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啟動第二批零碳產業園區建設;202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傳統行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建立一批零碳園區;2025年云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高質量建設零碳園區;2025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開展省級以上園區循環化改造,探索城市、園區、企業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路徑,加快建設一批零碳園區,支持湄洲島爭創部省共建“近零碳島嶼”。

      需加大復合型人才培養力度

      接下來,零碳園區將迎來“建設潮”。零碳園區從規劃建設到日常運營,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過程,復合型人才正成為急需。零碳園區不僅需要可再生能源、儲能、碳捕集等領域的人才,還需要具備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背景的人員,熟悉零碳園區規劃、運營和管理的專業人士。
      分享:

      閱讀下一篇文章

      熱點資訊

      推薦圖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