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告內容來看,項目分兩期推進,一期7GWh、二期9GWh,計劃在拿地后36個月內竣工投產,60個月內達產復核。

這一動作看似是企業的常規擴產,實則暗藏深意:在歐美儲能市場廝殺正酣之際,這家浙企正悄然將籌碼押向歐洲、亞非拉等海外市場的高增長需求。

"出海“選擇為何是亞非拉?
從表面看,這或許是企業在新興市場尋找增量空間的常規操作。但細究之下,德業股份的布局遠非“出海”二字這般簡單。
其一,亞非拉的能源困境恰是儲能剛需的溫床
南非電網老舊程度堪比“定時炸彈”,年均停電損失高達GDP的3%。一套500kWh儲能系統即可撐起中型工廠8小時運轉,這對當地企業而言是實打實的“生產剛需”。而在東南亞、中東等地區,頻繁的極端天氣與脆弱的電網系統,正催生出對穩定電力供應的迫切需求。
其二,高電價正在重塑商業邏輯
德國分時電價峰谷差突破0.4歐元/kWh,這意味著一套1MWh儲能系統每年可通過“低買高賣”賺取超18萬歐元。在巴西、南非等電價波動劇烈的市場,工商儲項目的回本周期被壓縮至3年以內,甚至低于部分傳統能源項目的生命周期。這種經濟性優勢,讓儲能從“可選配置”變成了“必選方案”。
其三,政策補貼與市場空白形成雙重紅利
亞非拉各國政府正瘋狂撒錢刺激儲能裝機:南非計劃五年內投入超千億蘭特補貼可再生能源項目,印尼、菲律賓等國對工商儲設備免征進口關稅。而歐美企業受限于本地化服務能力,往往難以深入這些區域。德業股份憑借“中國研發+東南亞制造”的組合拳,既能繞過美國25%逆變器關稅,又能通過馬來西亞基地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占盡先機。
德業股份的底牌是什么?
技術路線獨辟蹊徑
不同于寧德時代、特斯拉押注大型儲能電站,德業股份選擇“農村包圍城市”策略:其工商儲系統支持從50kWh到MWh級靈活擴容,特別適配非洲工廠、東南亞通信基站等碎片化場景。更致命的是其“All in One設計”——將光伏逆變器、儲能電池、能源管理模塊高度集成,安裝效率提升60%,恰好戳中亞非拉地區技術人才匱乏的痛點。
成本控制近乎“暴利”
財報顯示,2024年德業儲能逆變器毛利率高達53.12%,遠超同行平均水平。這背后既有自研芯片壓縮硬件成本的優勢,更離不開馬來西亞基地的區位紅利——東南亞人工成本僅為中國的1/3,且臨近目標市場,物流費用驟降。據測算,2026年新產線投產后,海外項目綜合成本還將下降12%,進一步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商業模式暗藏玄機
不同于傳統設備銷售的一次性收入,德業股份通過“硬件+軟件”捆綁策略實現持續盈利。其智能能源管理系統可實時優化充放電策略,幫助客戶提升收益15%-20%,而這套系統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在南非,已有客戶通過其算法每年多賺超百萬蘭特,這種“授人以漁”的模式正在形成客戶黏性極強的生態閉環。
暗流涌動的行業變局
德業股份的激進擴產,實則是中國儲能產業轉型升級的縮影。過去十年,中國企業靠低價傾銷搶占歐美戶儲市場,如今面對庫存高企的紅海競爭,轉向亞非拉開辟新戰場已成必然。但這條路注定充滿挑戰:當地政策風險頻發、支付能力薄弱、本土化服務網絡建設難度極大。
不過,德業股份顯然已做好“持久戰”準備。其在南非設立的本地化服務中心、針對伊斯蘭國家的定制化清真認證、與非洲本土企業的股權合作,均展現出超越單純賣設備的戰略縱深?;蛟S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會看到這家浙企改寫全球儲能版圖——不是靠規模最大,而是靠最懂亞非拉的“毛細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