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污染物排放的氫能源汽車、精度在亞米級的手機導航技術、可穿在身上的太陽能衣服、能給大腦繪制地圖的頂級儀器……這些了不起的技術與產品都來自一個共同的“娘家”——武漢未來科技城,這里誕生了1000余項技術專利成果。
近日,本報與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共同組織的“百萬大學生看光谷”第三場活動在武漢未來科技城(下稱“未來城”)舉行,數十名華中科技大學的學子們走進并深入了解未來城,紛紛驚嘆這些技術專利正在影響與創造未來人們的生活。
交通:氫能源汽車將實現零污染排放
橘紅色的大巴在廠區奔跑了起來,全程既沒有尾氣排放,又沒有噪音。若不是其外表的橘紅色,前來參觀的學子們不會注意到這輛大巴與武漢市的公交有什么不同。
很快,同學們在車身上找到了答案:“常溫常壓儲氫·泰歌氫能汽車”,這是一款不同于電動車的新能源汽車。
氫氣是一種可以燃燒的氣體,它跟氧氣燃燒過后產生的物質只有水,沒有任何污染。氫能是一種能量密度很高的清潔可再生能源,理論上可以廣泛應用于各種動力設備。目前,氫能源汽車也成了日韓歐美各國研發與產業布局的重要方向,但難以常溫常壓儲存是一個世界性技術難題。
今年9月17日,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成功突破這一難題,研發了“常溫常壓儲氫技術”,讓未來的氫能源汽車在加裝液體的氫氣時,像加汽油一樣便捷。
這是在武漢未來科技城里研發出來的又一項全球創新的頂尖技術。光通信芯片、2萬瓦級光纖激光器、常溫常壓儲氫技術等等,這里至少有7項頂尖的專利技術打破國際壟斷,填補國內空白。
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研究院與多家單位制定了“先公交車、再物流車、接著是乘用車”的應用路徑規劃。據悉,最快明年上半年,首批常溫常壓液態儲氫公交車及物流車將在我省投入試運營。
出行:高精度導航誤差低至1米以內
利用手機軟件打車成為時下人們最常見的交通出行方式。“手機導航顯示,司機就在乘客附近,我們的位置距離相隔也不過20—30米,可就是找不到彼此。”這幾乎成了每一個網約車司機與乘客都會遭遇的現象。
在未來城的武漢導航與位置服務工業技術研究院,前來參觀的同學們,對能解決這一問題的高精度衛星導航技術充滿了好奇。
總經理助理秦鏡介紹,該院研發了一款高精度OEM板卡,這塊板卡是高精度GNSS接收機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北斗導航衛星進行信號連通后,能夠細微地感知到物體的空間位置變化,精度可達到毫米級別。
“這項技術經過國家相關實驗室測試,是當前國內精度方面最為先進的成果。與國際上頂尖的高精度衛星導航技術相比,它也不落下風。”秦鏡指著展示廳的樣品說道。
秦鏡描述說,利用該院的高精度衛星導航技術成果,在手機中植入一個高精度位置導航定位芯片或者模塊,手機導航時不僅能給出準確的方位,還能立馬將導航誤差縮小到1米以內,甚至更小的范圍,讓司機與乘客輕松找到彼此。
據了解,這項技術不僅僅將運用于民用導航,在農業生產上,依靠高精度衛星導航技術幫助農業機器準確地測算作物間距、規劃播種收割路線、引導機器智能與自動完成對農作物的播種與收割,將傳統的農業種植變成真正的無人種植。
生活:柔性太陽能電池片可縫進衣服里
在太陽能應用場景方面,人們腦海中最先想到的是置放在空地上又大又方正的太陽能面板,移動起來比較費力。在武漢美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觀時,一塊塊彎曲折疊的柔性太陽能電池片,顛覆了大學生對太陽能面板的概念。
柔性太陽能電池片是武漢美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拳頭產品。該公司依靠48項國際國內專利技術研發出可以折疊的太陽能電池片,它無硅、無玻璃,可以貼用在各種形狀的產品上,隨意改變形狀。這種電池片因為柔性可彎曲折疊與輕質等特點,應用場景大為擴展。
面積僅A4紙大小的柔性太陽能電池片覆在背包外面接收太陽光,僅用1個半小時就能將一臺iPhone6手機充滿。據該公司副總經理蔡雙雙介紹,該產品可以隨意放在車頂上、戶外背包上、帳篷上,縫進衣服里,穿到人身上等等。“只要有光,它就能發電”。
更令消費者青睞的是,目前全球同類產品,包括衛星上用的太陽能電池,太陽能轉化率一般是百分之十幾,該公司可以做到24%,這在全球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僅該公司生產的戶外背包柔性太陽能電池片,在淘寶網曾創造45天賣出數千套的業績。
據了解,美格科技將繼續研發,力圖將太陽能電池片的厚度做到1毫米,將一個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片重量降至500克,將發電成本由每瓦1美元降至1毛錢。
醫療:大腦探測,有無疾病一測便知
在武漢光電工業技術研究院里,看到宣傳墻上的一家家公司簡介,學子們倍感親切,墻上的許多公司都不乏華中科技大學專家、教授參與和支持的身影。
最廣為人知的故事是,2013年,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駱清銘發明的“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系統”(簡稱MOST),在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出讓,被武漢沃億生物有限公司以1000萬元買斷,成為武漢2012年出臺“黃金十條”以來,中央在漢部屬高校最大一筆科技成果轉化收益。
據介紹,通過這套設備,大腦里的神經結構和血管分布、有無疾病,一測便知。2013年,MOST在世界上首次捕獲高分辨率鼠腦三維圖譜,成為全球最頂級的腦科學研究儀器。
MOST的工作原理類似用衛星給地球做全景掃描??臻g分辨精度達到亞微米級,不足一根頭發絲粗細的1/60。利用光學成像手段,不僅可以看到局部神經連接,還能在全腦范圍觀察構建神經網絡的三維“公路”和“鐵路”。
據了解,世界上許多疾病或許是因神經線路“搭錯”引起,希望這項研究能進一步推動人類對抑郁癥、帕金森、老年癡呆癥等疾病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