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電裝機規模最大的區域公司,華電山東公司正乘著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的東風,朝著智慧、綠色的方向邁進。而風電和光伏則是其騰飛的兩大助推器。
年底有望突破百萬千瓦裝機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山東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3002.9萬千瓦,占省內電力總裝機的比重為22.9%,低于全國平均值,新能源發展潛力巨大。
實際上,近年來,山東已在積極謀求能源結構轉型,不斷擴大新能源規模,積極提高電網接入和消納能力。隨著《山東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16-2030年)》出臺,山東省綠色電力發展正在提速。
在這一背景下,華電山東公司積極響應山東省能源戰略,加快發展燃機、分布式能源、風光電和生物質(垃圾)發電項目,并于2017年成立華電山東新能源公司,整合區域資源,推進風光電互補開發,形成多元化發展格局。
據介紹,華電山東新能源公司下屬13家風電場,裝機容量達80.84萬千瓦,共計429臺風機,遍布山東7個地市;同時,下屬6家光伏電站,裝機容量17.5萬千瓦。2018年,華電山東新能源公司完成發電量17.25億千瓦時,其中,風電和光伏平均利用小時數均高于山東電網平均水平。
今年上半年,華電山東新能源公司亦進展順利。“截至2019年6月27日,我們完成發電量9.22億千瓦時,其中,風電完成7.96億千瓦時發電量,光伏完成發電量1.26億千瓦時。今年下半年,公司清潔電力裝機將突破百萬千瓦大關。”華電山東新能源公司主要負責人表示。
因地制宜探索發展模式
在提升清潔能源裝機量的同時,華電山東公司也逐步探索出適合山東資源條件的“風光”發展模式。
“汶上公司農光互補項目在2018年4月被列入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優選典型項目,是華電在山東區域最大的單體農光互補項目。借助光伏產業發展現代化農業和觀光旅游,實施集約化生產和企業化經營。”新能源公司汶上分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說。
據介紹,該項目有效利用采煤沉陷區土地和太陽能資源,將農業生產與光伏發電有機結合,上層用光伏發電,下層用大棚種植,采用“分塊發電、集中并網”方案實施。項目場區用地4200畝,于2018年5月完成并網發電,裝機容量為100兆瓦。
由此,汶上公司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獲得了不小的生態效益。“每年可節約標煤4.02萬噸,相當于每年可減少燃煤所造成的多種有害氣體的排放,其中二氧化硫964噸、氮氧化合物280噸、煙塵217噸、二氧化碳10萬噸。”相關負責人補充道。
新能源公司肥城分公司的風電項目作為“示范性風電場”,憑借其設計好、工藝好、設備好、造價低的“三好一低”建設經驗已在業界樹立了良好口碑。自投運以來,發電累計約8億度,折合節約標煤30余萬噸,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0余萬噸,減少灰渣排放6萬余噸。
近年來,憑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新能源公司下屬的風電光伏項目屢屢獲獎——北馬風場、蒙陰光伏榮獲2017年度全國風電場、太陽能光伏電站生產運行統計指標對標及競賽一等獎;萊州、肥城等風電場榮獲華電集團公司2018年度五星級本質安全稱號;光伏項目入選“領跑者”項目……
持續推進智能化發展戰略
新能源公司能夠取得如此成績,與其持續推進智能化建設密不可分。
作為山東省唯一一家實現風光場站集中監控的區域新能源公司,遠程集控平臺已經實現了對山東區域13家風電場、6家光伏電站全部升壓站設備及風機的實時監視和遠程控制。公司旗下遍布山東省各地的風光電站運行情況,在濟南遠程集控中心的藍色屏幕上都一覽無余,這大大提升了運維效率,降低了運維成本。
公司主要負責人表示,新能源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將智慧理念納入發展“版圖”:“我們可實時監視升壓站設備和風機的狀態和運行參數,遠程控制升壓站斷路器的分、合和風機的啟、停。此外,升壓站和風機等設備故障報警按要求分類,并與場站側同時發出聲光報警,確保設備運行安全。下一步將實現對各場站發電量、棄風率、等效利用小時等主要指標自動統計、匯總,完成由數字化向智能化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