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該公司還宣稱將對全資子公司晶澳太陽能的三四車間進行技術升級改造,以增加生產能力。
事實上,2月份以來,除了該上市公司外,光伏行業內的通威股份、隆基股份也紛紛宣告擴產。
光伏三大廠商紛紛擴產
資料顯示,晶澳科技是光伏產業鏈一體化龍頭,其前身為天業通聯,于2019年重組上市,目前的主營業務為硅片、太陽能電池片及太陽能電池組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以及太陽能光伏電站的開發、建設、運營等。
昨日的公告顯示,新設的項目公司注冊資金暫定5億元,建設年產10GW高效電池和10GW高效組件及配套設施,打造高度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以電池與組件為一體的生產制造基地,項目計劃總投資人民幣102億元,資金來源為自籌資金,來源于股東出資款、股東貸款、金融機構貸款等。
該項目建設周期預計為4年。項目計劃分2期執行,一期5GW電池+5GW組件,計劃于2021年12月達產;二期5GW電池+5GW組件,計劃于2023年12月達產。
實際上,這次的投資方案是去年12月31日公布的方案的升級版。彼時,該公司計劃建設年產5GW高效電池和10GW高效組件及配套項目,投資額為66億元。
除了新建產線外,該公司還計劃投入11.3億元對晶澳太陽能的三四車間進行技術升級改造,以實現年產3.6GW高效電池產品的生產能力。
據悉,該公司在2018年末擁有8.4GW硅片產能,7.3GW電池產能,8.1GW組件產能。
2019年業績預告則顯示,晶澳科技實現歸母凈利潤9.4至12.9億元,同比增長30.7%至79.4%。
由此可見,一旦上述兩個項目順利完成,該上市公司的產能無疑將大幅增加,其業績或許也將獲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晶澳科技,通威股份也于2月11日公告稱,擬在成都投資建設年產30GW高效太陽能電池及配套項目,總投資預計200億元,其中成都市人民政府及金堂縣人民政府通過下屬國有投資公司按項目實際投資進度提供資金支持約60億元,占項目總投資的30%,經上市公司同意或認可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股權、債權等)參與項目建設。
根據公司已有及在建項目的進度情況,該公司將在2020年內至少形成30GW的太陽能電池規模,本項目全部實施后公司太陽能電池及配套項目產能將達60GW。
另外,該公司發布的《高純晶硅和太陽能電池業務2020-2023年發展規劃》顯示,至2023年,公司高純晶硅業務產能將達到22萬至29萬噸,高效太陽能電池產能將達到80至100GW。
光伏行業龍頭隆基股份也不甘落后。2月12日,該公司也宣稱,擬斥資約45億元投建西安年產10GW單晶電池及配套中試項目。
根據隆基的公開信息測算,該公司未來三年內的在手長訂單已經鎖定了130.5億片,而根據上海證券的測算,隆基19年硅片出貨量為47億片。
從上述資料來看,這三家廠商為了擴產擬投資的金額合計高達358.3億元。
2020年光伏行業裝機量或將復蘇
實際上,這三家企業選擇大幅擴大產能或許也是因為看好光伏行業后市發展。
從政策方面來看,近期,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于2020年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了2020年度新建光伏發電項目補貼預算總額度為15億元,其中5億元用于戶用光伏,補貼競價項目(包括集中式光伏電站和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項目)按10億元補貼總額組織項目建設。
而東吳證券的研報指出,全球范圍內來看,在全球變暖、節能減排等顯示環境壓力下,各國政策也不斷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光伏裝機迅速增長。截至2019年,預計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分別為115GW,10年間CAGR高達31%。全球光伏裝機國家和地區超過90個,GW級市場超過16個。
另外,中國市場經歷了2018年531政策“踩剎車”;19年平價、競價政策換擋、政策延宕,發展降速,連續兩年實現負增長。裝機量預計從2017年的53GW,降至2019年的27GW,兩年間實現“腰斬”。
2020年中國光伏市場將迎來有補貼的最后一年,平價、競價項目雙軌制過渡。競價項目在延續2019年的框架下,有望于Q1政策落地,便于全年放量。同時,過渡期內平價項目也將于Q3陸續開展??紤]到2019年行業近15GW的項目延期至2020H裝機,全年來看2020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有望達到50GW,將迎來強勁復蘇。
海外市場,2019年全年組件價格降幅20%,已經超過歷史平均降幅,足以激發全球的需求,預計2020年海外市場新增裝機將達到100GW,同比增長20%。2020年全球光伏裝機有望突破150GW,同比增長30%。全球光伏裝機國家將超100個,GW級市場將超20個。
值得注意的是,從2018年中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企業經營情況來看,平均凈利率分別僅約2.7%、0.9%、-5.7%和1.6%。整個光伏四個環節平均盈利微薄,新進入者沒有產業基礎和渠道基礎,加入競爭無利可圖。
目前,整個組件端行業集中度很低,CR3僅約25%,CR5約36%,CR10約54%。
東吳證券研究人員指出,光伏行業龍頭憑借穩定的海外渠道和品牌力有望搶占小企業蛋糕提升市場份額。
開源證券研究人員也認為,隨著龍頭公司的大規模擴產,以及在擴產過程中對技術的不斷突破,有望促進產業鏈低成本、高質量產能的釋放,進而提升行業集中度。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擴大產能似乎已經成了光伏行業幾大巨頭的共識,而斥巨資建設新項目有可能對上市公司的現金流形成壓力,投資者需要留意相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