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蘇省北部的連云港市灌南縣和贛榆區成功入選國家級試點地區,這兩地為何能在眾多地區中脫穎而出成為試點?目前當地光伏產業發展情況如何?下一步又將怎樣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帶著問題,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走進江蘇連云港市兩地進行實地探訪。
連云港市發改委負責人介紹:“這兩地能入選主要是憑借三大‘法寶’,即豐富的光伏建設經驗、良好的光伏產業基礎和優越的光照條件。”
9月底,記者來到連云港市灌南縣百祿鎮光伏產業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鱗次櫛比的大片光伏電板豎立在地面上,在陽光的照射下整個景象顯得蔚為壯觀。灌南縣發改委副主任王泉告訴記者:“我們這日照時間較長,大氣透明度較好、輻射強度較高,年日照時數為2145.9小時到2507.7小時,日均太陽輻射為13.35MJ(兆焦耳)每平方米,光資源豐富,屬我國三類太陽能資源區域。”
據了解,灌南縣在前期就已有地面光伏宏耀環保17MW(兆瓦)的農光互補項目和林洋的百祿94.5MW漁光互補項目等光伏項目。
“在2017年,我們投入220萬元做了光伏扶貧項目,在鎮上的奧恒制衣廠屋頂鋪設了約2600平方米的光伏電板。”百祿鎮副鎮長魏建補充道,“現在這個項目每年至少為鎮里帶來20萬元收益。”
王泉介紹:“到目前為止,縣政府與幾家公司已達成合作開發意向,并已完成框架協議書的擬定,近期將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書。”他表示,按照預計進度今年將安裝20MW,明后兩年全速推進,2022年計劃建設300MW,2023年計劃建設330MW。

同樣蔚為壯觀的光伏產業景象在贛榆區墩尚鎮光伏園區也隨處可見。記者來到墩尚鎮上的特色光伏基地“魚光互補”光伏電站時,正值魚塘喂食時間。在岸邊可以清晰地看到,活蹦亂跳的魚群正在水面爭食,本來平靜的水面濺起陣陣水花。
贛榆區發改委副主任程德武向記者介紹:“漁光互補項目是光伏發電與漁業養殖相結合,在水面上方架設光伏板陣列發電、下方水域發展金梭魚等特種水產養殖,環保又實用,實現了對資源的綜合利用。”
“這個漁光互補項目占地1500畝,年發電量約7500萬度,盛產金梭魚1000噸。”墩尚鎮副鎮長韋軍余邊說邊給記者算了兩筆收益賬,“從生態賬來看,該項目可年節約標準煤約2.38萬噸。另一方面經濟賬上,該項目年發電收入約5000萬元。金梭魚收入1000萬元,遠高于之前單純養殖金梭魚帶來1500萬元收益。”
程德武表示,下一步區里成立贛榆區整縣(區)推進戶用和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領導小組,由區長任組長,常務副區長任常務副組長,統籌協調試點有關工作。
“同時我們還將強化考核考評,光伏整縣推進項目將納入對鎮(園區)和相關單位工作考核考評內容,確保各相關單位嚴格標準全力推進。”程德武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