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n7tz9"></form>

<noframes id="n7tz9"><form id="n7tz9"></form>

<address id="n7tz9"><form id="n7tz9"></form></address><noframes id="n7tz9"><listing id="n7tz9"><listing id="n7tz9"></listing></listing>
<form id="n7tz9"></form>

      <noframes id="n7tz9"><address id="n7tz9"><nobr id="n7tz9"></nobr></address>

      光伏產業網

      太陽能光伏行業
      領先的資訊
      當前位置: 光伏產業網 ? 資訊 ? 光伏財經 ? 正文

      我們希望,2022年,硅料價格不再是焦點

      核心提示:我們希望,2022年,硅料價格不再是焦點
      對于光伏行業而言,即將過去的2021年,可以說是載入史冊的一年——政策層面,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各種利好政策接踵而至,甚至有些應接不暇;技術層面,顆粒硅、HJT、TOPCon等新興技術路線不斷取得突破,為行業的降本增效“添磚加瓦”;行業層面,“尺寸之爭”雖然愈演愈烈,但182和210兩大陣營的形成,也算終結了“軍閥割據”的亂世格局......

      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沒有硅料價格的暴漲讓人刻骨銘心——硅料、硅片企業在2021年前三季度賺了個“盆滿缽滿”,喜上眉梢;而電池片、組件企業則險些底褲被扒,一片哀嚎。最讓人痛徹心扉的,往往不是自己沒有得到什么,而是本應屬于自己的東西卻拱手相讓他人——這或許就是電池片、組件企業2021年最真實的寫照——營收高速增長,利潤卻大幅下滑。同時,暴漲的產業鏈價格也讓光伏電站投資者“望而卻步”——國內2021H1裝機量大幅低于預期,相關投資機構也紛紛下調2021年國內裝機預期。

      所以,或許除了硅料企業以外,全行業都瞪大了眼睛,翹首企盼著硅料價格的下跌(或者說暴跌更為貼切)。然而,這個世界從來不以我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只是在各種因果循環中客觀運行著——光伏行業亦是。

      回想2018-2020年間硅料價格的一路下跌,硅料企業也曾經品嘗過電池片、組件企業如今“痛徹心扉”的滋味——2020年4月份,硅料價格更是創下了56元/kg的極端低價。這一切的元兇,則是2017年硅料價格的上漲導致行業內企業紛紛擴產,而2018年受“531”新政等因素的影響,行業景氣度大幅下滑,導致在近三年的時間里,硅料環節一直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正因如此,硅料企業在那三年中幾乎沒怎么擴產,換句有些粗糙的話講,餓的,都生不動了。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否極泰來”。2020年9月22日,習主席在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正式提出了“碳中和”目標,一時間,光伏行業“涅槃重生”。隨后,習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提出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碳中和”目標也被寫入了十四五規劃以及政府工作報告中......由此,光伏市場需求被迅速引爆,豪紳巨賈紛至沓來。

      不過,當有一條上坡路和一條下坡路供我們選擇時,恐怕大多數人會優先選擇那條看起來更省力且短期風險更低的下坡路,光伏行業似乎也印證了這個選擇——技術壁壘相對較低、資本強度相對不高、擴產周期相對較短的環節成為了“聰明”資金們的首選,產業鏈中游環節一時間“人聲鼎沸”,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對于美好未來的憧憬。

      然而,“便宜”的東西,往往是最貴的,任何不理智的群體行為,都有它的代價。自今年一季度開始,單晶硅料價格如同脫韁的野馬,從每噸9萬元左右一路上漲到最高超過30萬元/噸。期間,除了市場需求顯著提升以外,產業鏈中游環節的產能規模更是如同剎車失靈的特斯拉,瘋狂飆升。根據Wind數據顯示,到2021年末,硅片、電池片、組件的設計產能分別達到350GW、455GW和461GW,較2020年分別同比增長76%、69%和44%,而基數更低的硅料產能僅增長50%左右。而且,在新增的硅料產能中,大多只是達到了投產狀態,真正實現達產需要到2022年,也就是說實際產能的增加有限。根據索比咨詢最新的數據顯示,11月份第三周,硅料價格仍然維持在27萬元/噸的高位。在2021年剩余的一個月中,幾無下降可能。

      或許是硅料價格的暴漲刺痛了下游企業的神經,抑或是為了自身的供應鏈安全,在硅料企業擴產的同時,下游企業也紛紛開始與硅料企業共建產能。比如上機參與了協鑫的產能擴建,通威與隆基、天合、京運通、上機等企業合資共建等。有了下游企業的資金支持,硅料產能的釋放,也指日可待。




      2020A-2022E國內硅料企業產能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的數據,2022年國內硅料設計產能將達到102.73萬噸,較2021年提升184%。不過,由于部分企業的產能投產日期在下半年,因此2022年實際產能的增加并沒有如此夸張。但可以確定的是,2021年較2020年新增的20.68萬噸產能將在2022年全部實現達產狀態。同時,2022年上半年達產的產能,也將于下半年正式進入市場。因此,硅料環節的供給在2022年確將顯著改善。

      結合需求端來看,國內市場在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標和2030年風光裝機目標的驅動下,疊加能耗雙控、電力價格市場化等多種利好因素的影響,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光伏裝機量將保持高速增長。根據興業證券的預測,十四五期間國內年均裝機量在110GW以上。考慮到2021年國內裝機需求被抑制,2022年有望迎來裝機大年。此外,美國和印度政府近期相繼豁免或者下調了光伏產品的進口關稅,因此海外市場需求亦將大幅提升。

      雖然2022年的硅料供給顯著提升,但市場需求也同步上升。因此,硅料環節的供需格局并未發生顯著變化。根據行業資深人士的預測,隨著硅料產能的逐步釋放,2022年硅料價格或將下降到20萬元/噸以內,但在強勁市場需求的支撐下,下降空間有限,至少將維持在15萬元/噸以上。也就是說,產業鏈中下游的春天,不會如約而至。

      俗語有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蛟S是硅料企業在2018-2020年間的痛苦太過深刻,在市場需求旺盛同時產業鏈下游大肆擴張的情況下,一眾硅企并沒有一窩蜂的融資擴產,反而多了一些理性。比如協鑫雖然拋出了與上機合資的30萬噸顆粒硅擴產計劃,但首期僅有6萬噸;大全能源雖然提出了到2024年末達到27萬噸產能,但真正落地執行的,也僅有今年年末投產的3.5萬噸產能,其它的需要結合市場環境擇機啟動。同時,越來越多的新建產能項目都采取了與硅片企業合資的方式,這對于硅料企業而言,意味著風險共擔。

      放眼其他行業,高附加值的環節無外乎兩種,一是直接接觸消費終端,二是具有超強技術壁壘。但如今的光伏行業似乎有些“劍走偏鋒”,產能成為了左右產業鏈利潤分配的關鍵要素。當然,這只是成長期行業的階段性特征而已。但就是這個階段性特征,令整個光伏行業在“碳中和”元年產生了大量的機會成本——裝機量本應超預期。不過,這并不是硅料企業的錯,也不是某家企業的錯,而是產業鏈各個環節之間無序發展,缺乏協同所導致的。

      一個好的現象是,企業間的聯系與合作越來越多,彼此間的關系也逐漸從競爭轉換為了共榮。對于光伏行業而言,在“碳中和”目標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且擁有極強全球競爭力的情況下,企業的戰略決策應以大局為重,而非僅僅為了一己私利,尤其是巨頭企業更應如此,正所謂合則興,分則亡。

      硅料價格的問題,已經被熱炒了一年。本質上這只是左手換右手的游戲而已,并沒有創造任何新的價值。未來幾年,我們想要看到的,是中國光伏企業齊心協力,“收割”全球。

      閱讀下一篇文章

      熱點資訊

      推薦圖文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