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電池技術迭代驅動光伏降本增效,今年N型電池步入產業化元年。
來源:新華社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北京12月7日電(記者閆鵬)電池技術迭代驅動光伏降本增效,今年N型電池步入產業化元年。晶科能源是國內最早對N型技術進行布局,并投入量產的一線光伏組件制造商。7日,新華財經記者采訪了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其就晶科能源N型電池技術創新、未來前景、可靠性問題發表了觀點。
N型電池將逐步取代P型成為主流
在過去的15年里,中國光伏市場裝機量從零實現到世界第一的巨大突破。截至2020年底,全球光伏累計裝機760GW,晶科能源累計發貨70GW,這意味著全世界每10塊太陽能板中一塊就來自于晶科能源。這都與晶科能源在光伏領域的持續技術創新分不開。
“無論是最初對于單晶技術路線的鎖定、大尺寸的革新、雙玻組件的選擇,將單晶PERC技術做到極致,還是到現在N型TOPCon方向的確認,以及對真正BIPV屋頂和幕墻領域布局,可以說晶科始終引領光伏行業朝著正確的技術路線前行。”錢晶說。
當前,P型PERC電池效率平均23%以上迫近其瓶頸,且電池環節盈利能力較差,亟待發展下一代高效電池技術,目前主流的TOPCon、HJT、IBC等電池均具備較好發展前景。
“在分析各種技術路線后,晶科發現N型TOPCon由于其工藝和完美晶格的特點,電池轉換效率更高,而且無光致衰減,弱光效應好,溫度系數小,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錢晶表示,由于N型技術提效降本以及良率控制能持續有突破,2022年開始有望實現大規模量產,預計量產的N型每瓦發電量較PERC產品可提高約5%以上。
據錢晶介紹,晶科能源在合肥新建的16GW產能的電池工廠將在2022年一季度下線,以生產突破性N型TOPCon電池,預計這批電池效率將達到25%,良率能與量產的PERC電池持平,這將加速推動行業向N型商業化生產的升級步伐。
PV Infolink預測,2022年TOPCon產能在40GW,而2023年或將推升至近100GW。同時,在電池片非硅成本方面,N型TOPCon目前處于大硅片導入階段,后續隨著金屬化環節降本以及良率、效率的持續提升,與PERC的成本差距會快速縮小,將成為極具競爭力的新一代主流產品。
N型電池在可靠性方面具備優勢
一般而言,光伏組件最大短路電流超過15A,組件和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就存在風險,超過18A風險系數則成倍增加。市場普遍關注,N型TOPCon技術在實現高功率的同時能否保持低電流。
“晶科TOPCon組件技術天然具有低電流的特點,最高短路電流不超過15A,且根據我們前期充分的兼容性調研,截至2021年底,絕大部分逆變器廠商已可以適配晶科N型組件。因此,在安全性方面,至少晶科基于N型TOPCon技術推出的Tiger Neo組件系列是有足夠保障的。”錢晶說。
錢晶進一步補充道,PERC超大尺寸組件的電流問題至今沒有得到很好解決,而且大硅片薄片化造成未來的可靠性問題也是隱憂,這也是晶科謹慎選擇尺寸的重要原因。在“182”尺寸不變情況下,晶科Tiger Neo組件將大幅度提升功率和單瓦發電量。
與此同時,隨著向“雙碳”目標邁進,我國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都建設大型光伏基地項目,這對光伏設備選型提出更高要求。
錢晶表示,晶科TOPCon組件采用N型鈍化技術,天然具有更優的溫度系數、更高的雙面率、更好的弱光響應能力以及0衰減的技術特性,且在載荷可靠性以及尺寸設計上具備天然優勢,在大型光伏基地項中具備更強競爭力。“晶科能源Tiger Neo系列組件的應運而生,將持續助力中國和全球‘雙碳’目標的實現。”
展望未來,錢晶表示,晶科能源將繼續把加強科技研發和創新的投入力度作為業績增長的核心要素,引領行業向N型技術升級,2022年將TOPCon光電轉換效率提升至26%以上,量產效率實現25%,良率做超PERC,并且成本逼近PERC。同時,晶科能源將加速未來一代鈣鈦礦與疊層電池產業化導入,30%以上效率的電池開發應用,以及高可靠性材料等方面研發推進,結合光伏組件、儲能、BIPV、綠色可回收產品應用,形成多元化、跨界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