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份“官宣”,透露出當前光伏行業的一個要義——“長”。不僅簽單要長,產業鏈布局更要長。其背后,不僅是光伏企業對硅料、硅片環節的爭奪卡位,還有對供需格局的重塑平衡。
合盛硅業:175億元“砸向”多晶硅
霸氣出擊,源自合盛硅業的“全產業鏈夢”。受益于行業下游需求端強勁反彈及行業政策影響,公司在擴張主營產品工業硅、有機硅產能的基礎上,將目光瞄準了下游光伏領域。
根據公告,合盛硅業本次年產20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預估投資金額達175億元,實施主體為全資子公司中部合盛,地點位于新疆烏魯木齊市甘泉堡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區);擬建設20萬噸/年多晶硅裝置,10萬噸/年燒堿裝置,及配套工程,實施周期為3年。
合盛硅業是工業硅和有機硅“雙料龍頭”,目前擁有工業硅產能73萬噸/年,有機硅單體產能93萬噸/年,均居國內首位。此番投建多晶硅項目,旨在向工業硅下游進一步延伸。
被合盛硅業視為下一個發力點的多晶硅,有何魅力?據了解,多晶硅以工業硅為主要原料,除了在光伏領域大規模應用外,還是集成電路硅襯底的主材,在半導體工業有著廣泛的應用場景。
在合盛硅業看來,本次對外投資是對公司向工業硅下游進一步拓展整體戰略規劃的落實,為公司光伏新能源業務快速發展奠定基礎。此前公司曾表示,希望逐步啟動多晶硅及電站等下游項目的建設,打造全產業鏈競爭優勢。
在向下游拓展的同時,產能擴張也在進行。2021年4月,合盛硅業宣布將新建年產20萬噸硅氧烷及下游深加工項目,預計耗資約43.8億元,同時投資40.8億元投建80萬噸/年工業硅生產及配套60萬噸型煤加工生產(一期)項目;同年9月,公司擬累計投資76億元投建年產40萬噸工業硅項目及年產20萬噸硅氧烷及下游深加工項目。
熱火朝天兆“豐年”。2021年,合盛硅業所處硅料賽道迎來高景氣度,兩大核心產品產銷兩旺,拉動業績暴增。根據業績預告,合盛硅業預計2021年度實現凈利潤85億元至87億元,同比增長逾5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合盛硅業貨幣資金余額僅為8.4億元,流動資產為78億元,相較此次“175億大項目”的體量仍差距甚遠。對此,合盛硅業坦言,項目資金來源為自籌,可能會對現金流及償債能力造成壓力,存在潛在的資金財務風險。
雙良節能:159.5億元“大賣”單晶硅片
硅片端“簽單到手軟”,已是雙良節能的常態。公司日前公告,全資子公司雙良硅材料與天合光能(60.530,1.29,2.18%)簽訂單晶硅片采購框架合同,后者預計將采購單晶硅片18.92億片,預計銷售金額總計159.5億元。
具體來看,天合光能的采購周期為3年,其中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別為3.92億片、6億片、9億片;供貨硅片尺寸包含但不限于G12尺寸,意味著公司大尺寸單晶硅片產品一舉“大賣”。
雙良節能強調,該合同為長單銷售合同,實際銷售價格及銷售數量以每月簽訂的月度采購訂單為準。此舉有利于增加公司現金流、穩定供需關系,提升銷售收入,對公司當期及未來經營業績將產生積極影響,但對各期經營利潤的影響金額尚存在不確定性。
自去年初邁出了第一步,雙良節能正式進軍硅片生意。隨后,其布局動作更是不斷,上游采購長單與下游銷售長單同步“翻飛”。2021年9月,雙良節能先是由旗下包頭雙良與江蘇中能、新特能源及其關聯方簽訂協議,分別向后兩者采購多晶硅料5.275萬噸和8.22萬噸,預估采購金額分別為112.09億元、174.68億元。同年11月,公司又與亞洲硅業簽訂購銷長單合同,擬向后者采購多晶硅料約2.521萬噸。
2021年第四季度,雙良節能更是連連出擊,分別拿下2份、1份和3份硅片銷售長單。按簽訂時的市場價格,預計銷售金額分別達227.6億元、65.27億元和121.44億元。
此外,為了加速硅片業務擴產,雙良節能還通過簽訂采購長單,以保障單晶爐設備的如期供應。如去年底,公司向晶盛機電(57.200,0.15,0.26%)追加采購單晶爐。按照單晶爐1.4億元/GW投資額計算,公司鎖定單晶爐設備對應產能從10GW提升至16GW。
在資金端,去年8月,雙良節能發布定增預案,擬募資不超過35億元,投向包頭雙良40GW單晶硅一期項目(20GW)及補充流動資金。
如今來看,一期20GW單晶硅建設已近完成。今年1月,雙良節能宣布,擬啟動二期項目(20GW)的投資建設規劃。二期項目總投資62億元,建設內容主要包含拉晶車間、切片車間、變電站擴建、動力中心、倉庫、污水站、氬氣回收站、停車場等。
轉型步調也逐步反映至公司的業績指標上。雙良節能日前發布業績預告,預計2021年度凈利潤區間為2.85億元至3.25億元,同比增幅為107.4%至136.5%。公司表示,在節能節水產品訂單增加的同時,光伏硅料擴產也積極帶動多晶硅還原爐及其撬塊、換熱器等一系列新能源裝備訂單大幅增長及陸續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