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晚,通威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旗下五家子公司近日與云南宇澤簽訂多晶硅長單銷售合同。根據合同約定,買方在未來五年預計向賣方合計采購16.11萬噸多晶硅產品。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份公告發布的5天前,6月17日,通威剛剛放出消息,青海高景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計劃向公司旗下子公司合計采購不低于21.61萬噸多晶硅產品,合同期限同樣為五年。
以當前硅料的成交價格計算,兩份合同銷售總額合計近900億元。
當時就有從業人員判斷,長單的密集簽訂,或來自于企業保供需要以及對未來供應偏緊的預期。
如今,伴隨著本周硅料價格公布,一切似乎都有了答案——哪怕經歷過開年以來16+5的瘋狂連漲,硅料價格“觸頂”之日依舊遙遙無期。
6月29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公布了太陽能級多晶硅最新價格。
數據顯示:
單晶復投料主流成交價在28.5-29.0萬元/噸,平均28.63萬元/噸,周環比漲幅4.83%。
單晶致密料主流成交價在28.3-28.8萬元/噸,平均28.42萬元/噸,周環比漲幅5.10%。
單晶菜花料主流成交價在28.0-28.6萬元/噸,平均28.17萬元/噸,周環比漲幅5.35%。
與上一周的報價相比,各類硅料最低價普遍上漲1.3萬元/噸,最高價上漲1萬元/噸。尤其是單晶致密料以及單晶菜花料,周環比漲幅均超過5%,在業內已是頗為罕見。
對于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硅業分會分析認為:
第一,新疆地區一家企業計劃外全停檢修,導致其部分長單供應突然中斷,國內多晶硅供應總量減少的同時,臨時補單需求也同步增加,硅料短缺局面更加凸;
第二,硅片價格大幅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下游對硅料價格漲勢的接受度;
第三,7月份個別檢修企業減產幅度增大,三季度新增3家企業計劃檢修,使得市場更加堅定了國內硅料供應持續短缺的預期。
與之前的說法如出一轍,歸根結底,還是繞不過供求關系。
今年我們聊到光伏行業,時常會提到一個詞——內卷。而行業內卷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哪怕有一刻的供需失衡,都會充分反映在價格上。
如今,光伏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博弈仍處于一種“混沌狀態”,簡單粗暴,單純以市場供需為準繩,局部的、短期的、供不應求的環節,獨自掌握著產業鏈的話語權。
盡管硅料環節一再預期產能釋放,但短期仍然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因此持續掌握著產業鏈話語權,進而帶動了制造端價格的一漲再漲。
此外,擁有優質太陽光資源的地方政府或者屋頂業主也在待價而沽,獲取資源的成本頗高,比如招商引資、儲能配套之類的“叫價”也是高得驚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整縣推進”國策之下,地方市場亂象叢生。
那么硅料價格何時能降?
行業專家表示:今年全球市場的需求比去年更大了。2021年,我們預計全球光伏新增裝機是170GW,而今年的預期是250GW,增加量比較大。同時多晶硅的整體的供應量也一步步上來了。而且不存季節性的問題。從現在多晶硅放量的情況看,還是能跟上整個增長的進度。那當然價格也是會有所調整。
預計第四季度產量會有一個顯著提升,但價格調整的幅度可能不會太大。因為如果幅度太大會影響到那些簽了長單協議企業的運行。如果庫存太高,資金占用太大,會影響到企業的運營周轉,出現所謂崩盤的情況。企業可能會把已經定下來的長單違約掉,不拿料了。而長單的企業拿料量都比較大。
這種情況下,明顯的降價可能會出現在明年。等到多晶硅的庫存越來越大,就會引起比較大幅度的價格下調。
也與業內的普遍判斷如出一轍。
整體來看,硅料與下游仍存在階段性的供需錯配。但是近期政策頻發,利好新能源,疊加海外歐洲市場加碼新能源發展,需求強勁。國家能源局上調今年光伏新增裝機量至108GW,再次給予市場信心。所以從供需兩層面分析,今年硅料降價的進程在年內大概率要延后。
同時進入到第三季度,伴隨著下游對多晶硅的需求持續增長,供求關系趨緊,預計硅料價格還有上漲空間。對電池、組件環節而言,其生產成本可能上漲3-4分/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