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幾年地面集中式電站為國內光伏發電帶來了令人矚目的裝機需求與市場地位。但西北棄光問題遲遲難解、指標額度收緊、補貼拖欠,地面光伏電站發展遇到了重重瓶頸。上網電價下調、棄光限電、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2016年將突破600億元……隨著未來地面電站將繼續遭遇困境,受政策青睞的分布式光伏正迎來發展東風。
受光伏發電上網電價限期下調政策影響,2016年國內光伏企業掀起搶裝潮,一大批太陽能發電項目集中投產。在此基礎上,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測,2017年中國光伏市場將呈現先緊后松態勢,前三季度緊,四季度較松,在普通項目、領跑技術基地、光伏扶貧、增補指標、分布式光伏等因素驅動下,新增裝機容量約為20吉瓦至30吉瓦。其中分布式光伏及多元化光伏應用將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據悉,與地面光伏電站不同,分布式光伏面對的是廣大的用戶端市場,具有裝機量小、數量多、安裝便捷等特點,是太陽能利用的最佳方式。自2016年以來,隨著“三北”地區棄光加劇,分布式光伏發電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量較2015年激增200%,特別是中東部地區分布式光伏有較大增長。而在政策引導下,2017年這種發展趨勢還將延續。另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16年,頂層設計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就有14條。
其中,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就曾明確,“十三五”期間,太陽能發電裝機要達到1.1億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萬千瓦以上。與此同時,年初公布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則明確提出,截至2020年,光伏裝機量達到1.05億千瓦,發展重心在分布式光伏。另據國家能源局公開資料,截至2016年,分布式累計裝機容量僅為10.32GW,這意味著未來4年,分布式的年均增速將達到100%。
利好的消息不僅如此。就補貼方面而言,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的通知,2017年1月1日起,我國一至三類資源區新建光伏電站的標桿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65元、0.75元、0.85元,但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標準不作調整。同時,為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形成價格的作用,鼓勵各地繼續通過招標等市場競爭方式確定各類新能源項目業主和上網電價。
同樣發生轉變的,還有分布式光伏的市場發展區域。據PV-Tech報道,截至目前,分布式光伏逐漸由西北部向中東部等地區轉移,2016年西北地區電站裝機9.74GW,而西北以外地區達到24.8GW,占全國總量的72%。其中,中東部地區分布式光伏增長明顯,累計裝機排名前十位的省份這兩年被浙江、山東、江蘇、廣東、安徽等占據,分布式規模較大。
也正因此,業內將2017視為分布式光伏大年,對投融資寄予厚望。無論從政策制定的靈活性、上網電價水平,乃至電力消納等配套設施的建設,東部地區都要好于中國的其他地區。此外,電改在配售電側的推進,尤其是電力市場化交易的逐步建立,也將推升分布式光伏項目的建設需求。
江蘇省能源局新能源處處長指出,“十三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路,就是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更注重利用就近消納、就近利用,分布式完全符合此項原則,是未來發展的方向。”而這些有利因素使得分布式光伏市場即將迎來萬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