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指導意見》,明確圍繞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優先發展氫能與儲能、未來網絡等9個創新基礎良好、成長較快的未來產業;培育發展量子信息等6個力量尚在集聚、遠期潛力巨大的未來產業。
到2035年,未來產業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成果,打造5組未來產業國際公共專利池,培育5家以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未來產業“鏈主”企業,構建5個以上規模超千億元的未來產業集群,成為全球未來產業創新發展高地和優質企業集聚地。
優先發展9個快速成長的未來產業
氫能與儲能:突破超高壓或深冷氫能儲運、高效催化劑、氫燃料電池、電化學儲能等前沿技術,發展高效制氫、儲氫、用氫產品,加快在智慧交通、綠色化工等領域應用,推動多能互補。
未來網絡:加快智能計算理論技術和創新產品突破,探索超高速光電太赫茲通信、高速全光通信、第六代移動通信等前沿技術,推動窄帶物聯網增強系統與終端設備、新一代網絡通信芯片及系統集成等研發及產業化,構建多模態智慧網絡。
元宇宙:加強高性能計算芯片研發,突破人機交互、數字孿生技術,推進區塊鏈、交互終端、系統軟件、原創內容集成應用。
空天信息:深化低軌衛星互聯網、高精度導航定位、高分辨率遙感技術等研究,帶動衛星火箭研發設計、空天裝備制造、信息終端生產、空天信息應用全產業鏈發展。
仿生機器人:開展仿生感知認知、生機電融合、人工智能、視覺導航等技術研究突破與系統集成,強化商用場景和個人、家庭應用場景探索。
合成生物:加快發展定量合成、基因編輯、蛋白質設計、細胞設計、高通量篩選等前沿技術,推動合成生物技術在生物智造、生物育種等領域的顛覆性創新與工程化應用。
未來醫療:重點發展細胞與基因治療、干細胞、核醫療、影像診斷、多組學數據分析、醫學人工智能等先進診療技術,人造組織與器官、數字藥物等醫用器械與裝備。
前沿新材料:重點發展石墨烯、超導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碳纖維復合材料、新一代3D打印材料等領域,加快碳化硅、氮化鎵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晶圓制造工藝發展,以新一代材料形成新一代技術裝備。
柔性電子:突破柔性電子材料、綠色照明、傳感與傳感器件技術,支持柔性信息顯示、柔性電子器件、柔性電路、柔性穿戴設備等研究及產業化。
探索發展6個潛力巨大的未來產業
圍繞量子信息、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深地深海、可控核聚變及核技術應用、低成本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智能仿生與超材料等6個領域的未來產業,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集聚產業發展創新能量。
前瞻布局重點領域未來化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氣候變化、能源危機等挑戰,多方向、多路徑開展不確定性未來技術預研。
到2035年,未來產業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成果,打造5組未來產業國際公共專利池,培育5家以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未來產業“鏈主”企業,構建5個以上規模超千億元的未來產業集群,成為全球未來產業創新發展高地和優質企業集聚地。
優先發展9個快速成長的未來產業
氫能與儲能:突破超高壓或深冷氫能儲運、高效催化劑、氫燃料電池、電化學儲能等前沿技術,發展高效制氫、儲氫、用氫產品,加快在智慧交通、綠色化工等領域應用,推動多能互補。
未來網絡:加快智能計算理論技術和創新產品突破,探索超高速光電太赫茲通信、高速全光通信、第六代移動通信等前沿技術,推動窄帶物聯網增強系統與終端設備、新一代網絡通信芯片及系統集成等研發及產業化,構建多模態智慧網絡。
元宇宙:加強高性能計算芯片研發,突破人機交互、數字孿生技術,推進區塊鏈、交互終端、系統軟件、原創內容集成應用。
空天信息:深化低軌衛星互聯網、高精度導航定位、高分辨率遙感技術等研究,帶動衛星火箭研發設計、空天裝備制造、信息終端生產、空天信息應用全產業鏈發展。
仿生機器人:開展仿生感知認知、生機電融合、人工智能、視覺導航等技術研究突破與系統集成,強化商用場景和個人、家庭應用場景探索。
合成生物:加快發展定量合成、基因編輯、蛋白質設計、細胞設計、高通量篩選等前沿技術,推動合成生物技術在生物智造、生物育種等領域的顛覆性創新與工程化應用。
未來醫療:重點發展細胞與基因治療、干細胞、核醫療、影像診斷、多組學數據分析、醫學人工智能等先進診療技術,人造組織與器官、數字藥物等醫用器械與裝備。
前沿新材料:重點發展石墨烯、超導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碳纖維復合材料、新一代3D打印材料等領域,加快碳化硅、氮化鎵等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晶圓制造工藝發展,以新一代材料形成新一代技術裝備。
柔性電子:突破柔性電子材料、綠色照明、傳感與傳感器件技術,支持柔性信息顯示、柔性電子器件、柔性電路、柔性穿戴設備等研究及產業化。
探索發展6個潛力巨大的未來產業
圍繞量子信息、腦科學與類腦智能、深地深海、可控核聚變及核技術應用、低成本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智能仿生與超材料等6個領域的未來產業,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集聚產業發展創新能量。
前瞻布局重點領域未來化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氣候變化、能源危機等挑戰,多方向、多路徑開展不確定性未來技術預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