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業內規模最大的儲能展會之一,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東方日升等多家頭部組件廠紛紛亮相,且都在各自場館中占下大面積核心位置,推出產品覆蓋大儲、工商業和戶用多場景,風頭絲毫不弱于專業化儲能廠商。
去年,組件龍頭晶科能源高調宣布進軍儲能賽道,“踢館”儲能展,并提出要將該業務“放到和光伏一樣重要的位置”。今年展會中,晶科能源相關業務負責人在與媒體交流中再次提到,將持續加大儲能行業投入。
需注意的是,儲能市場需求爆發,不能掩蓋其尚處于產業發展初期存在的問題,并伴隨著“價格戰”等內卷情形。天合光能業務負責人表示,儲能對成本價格敏感度更高,但從現階段的配儲,到未來的參與調峰調頻,客戶一定會更看重儲能系統的效率和穩定運營,企業需要用產品的優勢去面對行業的競爭挑戰。
組件廠商也主打300+Ah大電芯
據主辦方消息,此次ESIE2024展會規??涨?,設立了12大主題展館,匯聚了500+儲能一線品牌。展會期間共有200+場儲能新品通過ESIE平臺首發,“更大”已經是儲能產品主要迭代方向。
展會前夕,寧德時代(300750.SZ)發布的天恒儲能系統,已經實現在標準20尺集裝箱內,達到6.25WMh的高能量;遠景能源采用自研350Ah儲能專用電芯,在實現“交直一體”的功能下20尺集裝箱容量達到5.6MWh;蜂巢能源在展會上發布6.9MWh短刀液冷儲能系統,不過外形尺寸則達到了3.1米寬度。
更大的容量,離不開更大的電芯支撐。不過,展會期間雖然有廠商已經推出500+Ah以上甚至700+Ah超大單體電芯,但從產品落地來看,300+Ah還是現階段主流。
事實上,大容量電芯由于在電芯設計上可以減少單位Wh結構件用量,并且提高設計的空間利用率,降低電芯BOM成本,且在系統集成端也有利于降低運維成本。不過,考慮到相應熱失控風險隱患增加,各廠商對更大電芯的應用趨于謹慎。
在此次展會期間,多家光伏組件廠也推出適應于各場景的儲能產品。天合光能宣布量產新一代柔性儲能電池艙Elementa2,將于今年5月開啟交付。參數方面,搭配自研自產314Ah高能量密度電芯,實現20呎/5MWh容量與成本平衡,儲能系統度電成本可降低32%。
晶科能源也推出“超靜音”特點的藍鯨5MWh大儲系統,噪音控制在75db以內,減少儲能系統在使用環節中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電芯方面,采用314Ah磷酸鐵鋰電芯,尺寸為標準20尺集裝箱結構。該款儲能系統將于5月底前具備項目量產接單條件。此外,首期5GWh儲能電芯將于2024年第三季度正式投產并具備量產出貨條件。

晶科能源產品中心總經理吳殿峰在交流中表示,儲能一定是未來電力市場發展的趨勢。在他看來,光儲是一對孿生兄弟,光伏比例的提升必然要配套強大的儲能支撐,才能讓光伏在能源當中占有更高比例。目前,光伏發電成本已經非常有競爭力,但現有的電網體系沒辦法裝下更高比例的光伏,這個時候儲能會迎來加速發展。
持續降本加快儲能推廣
“光儲熱”首先得益于儲能需求的爆發。
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統計,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國已投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34.5GW/74.5GWh,功率和能量規模同比增長均超150%;2023年中國新增投運新型儲能裝機21.5GW/46.6GWh,三倍于2022年新增投運規模水平。
面對新能源風光發電的波動性特點,儲能被看作是解決該問題的重要方式之一。盡管目前儲能收益模式不清晰的問題有待解決,但隨著產業鏈價格下降和產品性能提升,光儲一體仍然能帶來較好的收益。
據天合儲能總裁孫偉介紹,如果產品在初期設計就考慮到了光儲深度融合的方案,中間會減少能量之間的轉換。他認為,現在的模式是光伏發電,輸入逆變轉換,經過儲能再經過逆變轉換,中間經過兩次逆變轉換。如果前期就植入深度耦合,就可以減少能量轉換過程中的損失。
工商儲裝機迎來高增需求,但安全和成本始終是繞不開的門檻。成本方面,電芯占儲能系統總成本近六成,也是降幅最顯著的環節。據CNESA數據,2023年初,儲能電芯平均價格尚在0.9元~1.0元/Wh。據行業機構統計,今年以來280儲能電芯價格已跌破0.4元/Wh,正式邁入0.3元/Wh的新時代。
然而,該價格似乎仍未“觸底”,儲能成本仍然存在繼續下降的預期。遠景集團高級副總裁田慶軍表示,在儲能成本的下降中,磷酸鐵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大量是通過技術創新、工藝創新來完成。他判斷,未來的儲能度電成本一定會降至一毛錢以下,新能源+儲能的度電成本能夠降到三毛錢以下,從不穩定電源變成穩定電源。
“不管長壽命還是高的能效比,最終都是歸結于成本。”孫偉認為,對業主來說,初期投入成本降低,交付和運維成本降低,最終全生命周期的收益增加,這是最大的貢獻。
根據陽光電源(300274.SZ)聯合北京鑒衡認證中心發布《工商業儲能解決方案白皮書》顯示,我國工商業儲能盈利模式以峰谷套利為主,并有需量控制、需求側響應、備用電源、電力市場交易等多種模式。據統計,截至2023年,平均峰谷價差達0.7元/kWh的地區約25個,超20省份支持單日兩充兩放,套利空間進一步擴大,經濟性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