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模式屬于全球首創。4米高支架、10米寬樁距、特定角度安裝、“智能光伏”云系統等技術創新,讓光伏電站與機械化耕作和諧共生,讓自動監測、水肥一體的智慧農業不再遙遠,讓一塊土地產生農業收入、發電收入、國家稅收多重價值成為現實。
目前,這一模式已申請34項國內、國際發明專利,在江蘇、山東、河南、江西多地實踐,驗證了水稻、小麥、蔬菜、中草藥、油用牡丹等作物種植、無土栽培和水產養殖的增產增收效果,15個貧困縣與中利集團簽訂了《全縣貧困村光伏+農業扶貧》協議。
這一模式正在創造價值。該模式創新項目實施方案,電站租地付農民租金、電站下“光伏地”農民免費耕種、項目配套先進農業技術等措施,實現農民提高收入、集體增加積累、企業獲得利潤的多贏效果。實踐效果表明,光伏地種糧食年畝均收益1500元,特種種植、養殖年收益在15000元/畝以上。
這一模式得到國家認可。國務院扶貧辦已將該模式作為貧困地區產業組團包縣脫貧的“收益型”扶貧項目,復制推廣。一個占地12畝左右的0.4兆瓦村級“光伏扶貧農場”,能帶來的是連續20年、每年30萬元以上的“光伏扶貧+農業”的穩定收益,基本可實現貧困村脫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