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巨量資本涌入光伏行業,產能擴張加速,產業鏈價格大幅回落。如今,光伏硅片、電池價格均已觸及歷史新低,組件也一度徘徊于“8毛”線上。
惡劣的外部環境,倒逼企業持續擴充產能,以更低的成本勉強維持盈利,久而久之,產業鏈供需失衡形勢愈發嚴峻。
光伏一季度財報能夠說明許多問題,行業大面積虧損,細分環節諸位“一哥”也難以幸免。
據不完全統計,120家光伏上市公司中,有73家凈利潤下滑,其中57家光伏公司降幅在30%以上,46家企業降幅超50%,26家企業降幅超100%。
當股價高光時刻褪去,龍頭企業家底深厚,尚且還有回旋余地,而那些早就危機重重的企業,不少已經顯出疲態,有些甚至走到了退市邊緣。
5月21日,ST愛康股價再遭跌停,A股光伏板塊第二只股價低于1元的“仙股”出現。此前,老牌光伏概念股ST陽光的股價同樣連跌,最新股價低至0.70元/股。按照滬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連續二十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1元,公司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交易。
新“國九條”之下,A股退市力度加碼,ST類公司壓力陡然升級,進入生死時速。
在國內光伏行業,愛康科技和江蘇陽光的名聲并不算小。
前者是國內首家光伏配件上市公司,成立至今,經歷過多次戰略轉型,邊框、支架、電池、組件均有涉獵;后者則是精通炒作的“毛紡巨子”,早在2006年,公司就宣稱自己擁有世界第一的光電轉換技術。2021年前后,又幾次喊話要斥資百億建光伏,但最后均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2023年,愛康科技和江蘇陽光雙雙陷入虧損。其中,愛康科技去年虧損8.26億元,最近三年累計虧損金額超過20億元,這一數字在2021年至2023年間呈現持續的負增長趨勢;江蘇陽光則虧損1億元,為上市以來首次年度虧損。
而它之所以會被ST,主要因此前審計對其擬作出內部控制否定意見,也就是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屬嚴重違規行為。據悉,江蘇陽光曾支付給控股股東江蘇陽光集團土地使用權轉讓款1.7億元,但截至報告日,未按承諾完成土地使用權過戶手續,形成非經營性資金占用。
值得一提的是,陽光集團本身就已經麻煩纏身。該集團近期因涉嫌內幕交易海潤光伏股票案,將被證監會罰款約2.32億元。截至5月24日收盤,江蘇陽光股價已跌至0.70元/股,創歷史新低。
相比之下,愛康科技的股價稍高一些,在遭遇15個一字跌停后,該股最新收盤價為0.82元/股。
經歷過數次轉型的愛康科技,如今正全力押注異質結賽道。
2023年,愛康科技先后在江蘇蘇州、江西贛州、浙江湖州和浙江舟山等地布局了四個高效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基地,目前已實現3.8GW異質結HJT電池產能以及10.4GW組件產能。
此外,愛康還計劃在2024年規劃15GW的HJT電池產能,力爭在高效異質結領域成為領軍企業。
除經營層面外,愛康科技的內控問題也是其被ST的主因之一。根據會計師事務所的報告,在2023年,愛康科技的營運資金、應收賬款和長期股權投資管理均未獲得審計認可。
伴隨著年報季落幕,滬深兩市被實施風險警示的公司數量猛增。A股光伏板塊“披星戴帽”的上市公司數量遠遠不止兩家,且風險警示原因五花八門,有連年虧損,資不抵債的,如ST天龍、ST聆達、*ST嘉寓、*ST中利;有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如ST聆達、ST航高;更有財務造假、詐騙發行的,如*ST紅相。
利潤下滑加劇行業洗牌,光伏板塊“失意者”云集,諸多痛點背后,是整個光伏行業已在周期底部徘徊的跡象之一。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表示,隨著行業內卷日趨嚴重,中低端產能過剩,行業競爭加劇,技術不夠扎實、只想賺快錢的跨界企業必然會先被擠出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