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鐵馬,沙海馳騁,今天看到的沙漠,是“戈壁成瀚海,光伏筑綠洲”。
漫天黃沙之中,150多臺大型推土機梯次排開,橫縱往返推沙開路。
如此壯觀的一幕,發生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三峽蒙能新能源基地的施工現場。
作為國家“沙戈荒”首批首個項目,該基地去年12月已經實現了100萬千瓦的光伏裝機全容量并網。
今年5月,這里又開始了新一輪場平工作,待這些沙土成為“平地”后,工人們就要開始安裝數十萬個樁腿以及上百萬塊光伏板了。不久的將來,這片漫漫沙海之上,將涌現出一片深藍色的“光伏海洋”。

在“死亡之海”里修建“光伏長城”,從此讓“沙土”變為“沙金”,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對此爭相報道,網友們大為贊嘆:“太震撼了!了不起!”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加劇,荒漠化問題日益嚴重。在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的27.4%,防治荒漠化刻不容緩。
另一邊,在“雙碳”戰略背景下,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光伏治沙應運而生,并先后在內蒙古、新疆等地取得顯著成效,成為荒漠化防治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創新實踐。
去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推動傳統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能源,做大做強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內蒙古發展的重中之重。
十四五期間,內蒙古共規劃了21.4GW光伏治沙項目;2030年將達到89GW。借光治沙已經成為內蒙古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必答題。
進入2024年,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正在加快推進。
今年7月,新疆地區光伏治沙項目集中開工,據光伏產業網不完全統計,僅上半年開工的光伏治沙項目總規模就達到了30GW。

“沙戈荒”里來淘金?
“沙戈荒”,顧名思義,就是沙漠、戈壁和荒漠的簡稱。植被稀疏、人煙稀少、沙土飛揚、氣候惡劣,沙漠通常被人們稱為“死亡之海”,那么怎么突然成了新能源的福地?實際上,“沙戈荒”地區雖然給人類生存帶來了挑戰,卻是實實在在的能源綠洲。該類地區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擁有大片生態紅線區以外的未利用土地,國土空間資源豐富。據測算,如果我國荒漠化面積的1%用于新能源發電,其裝機容量將超過目前我國發電總裝機容量。

不僅如此,光伏組件在沙漠中大規模安裝,還可以為地表遮光擋風,減少地表水分蒸發,有效降低風速。以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為例,該項目建成后,可修復10萬畝沙漠,年均減少向黃河輸沙200萬噸,將有效構筑生態安全屏障,保障黃河上游和京津冀區域生態安全。
然而,生活在沙漠周遭的人們而言,僅僅只是減少幾噸煤炭燃燒和二氧化碳排放遠遠不夠,只有充分發揮沙區光照、土地優勢,才能真正解決水缺地貧、生態脆弱、人口外流等問題。
“豬上房、羊跳墻、地不打糧、沙子埋房。”短短十幾個字,道出了眼下沙逼人退的無奈現象。
好在有光伏發電,在茫茫大漠里創造了“綠色奇跡”。
“以前治沙是在沙里求生,現在要在沙里淘金。”當地人如此說道。
“沙戈荒”里來淘金?
光伏治沙的經濟效益:一塊光伏板,兼職“三份工”
板上:雙玻組件實現板上雙面發電,可增加發電量5%—10%;
板下:通過種植優質牧草防護固沙,種植四翅濱藜、甘草、馬鈴薯等經濟性作物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化,實現防沙治沙、生態修復、治沙改土、帶動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
板間:通過先養雞后養羊,實現雞糞還田、優質灌草全覆蓋治沙、養殖畜禽帶動現代牧業產業發展。
國家林草局荒漠司副司長胡培興曾表示,防沙止漠意義重大,光伏治沙作為治沙新模式,潛力巨大,經初步調研算,每畝在沙漠不毛之地每年產值有1.06萬元,這是很大的一個產業。
據悉,庫布其光伏治沙項目建設之時就有力帶動了地方經濟和農牧民就業。項目建設期間,吸納超過1000人次農牧民就業。運營期間,項目通過“公司+農戶+合作社”的鄉村振興互助模式,預計每年可穩定吸納500人次從事組建清洗、板下農作物種植管護、牧業養殖等工作。
黃+藍=綠
“光伏”+“治沙”,這不僅僅是一個概念,而是正在變為現實。
隨著政策的深入實施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某一天,腳下的沙漠,或許能夠變成真正的“經濟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