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腳才全款拿下的低價訂單,轉眼之間又新增了“霸王條款”。
“低于0.7元不接單,加價5-7分才發貨”。
一邊是需求暴漲,裝機市場如火如荼;一邊是廠商逐利,經銷商們進退兩難。

本周,光伏全產業鏈漲價情緒依舊高漲,只是部分人明顯沒有了當初"迎拐點、盼增長"的篤定。取而代之的是,是合同執行爭議頻現、價格預期紊亂,市場參與者在持續沖高的行情下,愈發迷茫與慌亂。



搶裝潮or毀約潮
近日,某頭部組件大廠毀約不發貨事件在業內鬧得沸沸揚揚。該大廠對之前簽訂的0.6x元/瓦低價訂單拖延發貨,甚至直接向經銷商表示低于0.73元/瓦的訂單一律不發貨。這導致已低價簽單的預訂方要么無奈撤單另尋廠商,要么被迫補差價拿貨。雖然該廠隨后表示付全款即可正常發貨(含低價訂單),但有消息稱仍需補齊差價。
此外,一線組件企業似乎已經達成共識,有消息稱,多家企業均表示低于0.7元/瓦的組件將不再發貨,需要加價0.05-0.07元/瓦,并且需要支付全款。目前已經有經銷商收到了廠商退回的低價組件合同貨款,近期甚至出現為拿貨需要“走后門”的現象。
組件市場火爆,來自“搶裝潮”與海外需求的雙重擠壓。
今年初,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兩份重磅文件:將4月30日作為分布式光伏新老政策的分界點,將5月31日作為增量項目全面入市分界點。
4月30日前并網,還能按老政策執行(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可以全額上網),電價鎖死0.3949元/度;拖到5月31日,保障性收購沒了,收益直接掛鉤電力現貨市場,電價可能跌到6分錢!
這是什么概念?
按老政策,一個10MW工商業項目,IRR(內部收益率)能穩在8%以上;新政后,午間光伏電價可能跌到3分/度,IRR直接腰斬到4%。
對于投資者而言,錯過這次531,少賺錢不說,可能連銀行貸款利息都還不上。
“現在不搶,下半年喝西北風嗎?”
搶裝潮下“眾生相”
“搶裝生死線”日益臨近,催生組件價格一路水漲船高。
過去,光伏大廠依賴“固定價長單”模式提前鎖定利益,但隨著市場步入下行周期,這一看似穩妥的商業策略,終究為行業埋下了禍根。
廠商視角:
1、寧可違約也要回血
2025年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使得低價訂單陷入“成本與售價倒掛”的困局。按照早期定價不變,生產即虧本,一線大廠都苦不堪言。以某頭部企業為例,其2024年硅料長單履約率不足50%,被迫以現貨市場高價采購原材料,每瓦組件虧損0.02-0.03元。如今好不容易熬到漲價,寧可違約也要回血。
2、產能有限,高價優先
連續幾個月的自律、減產,一度導致市場上的組件供不應求。當需求爆發時,產能剛性無法快速響應,廠商只能優先保障高價訂單。某廠商直言:“生產線滿負荷運轉,訂單排到4月中旬,低價合同只能作廢”。
經銷商視角:
1、詢價過程堪比拍賣會?
上午報價下午作廢,合同說毀就毀,哪有信譽可言?
2、真真假假辨不清
7毛以下沒有貨,8毛組件搶著發,是沒有產能,還是捂著不賣?存疑。
3、質量如何保障?
有組件企業為趕工期,將硅片厚度從160μm降至130μm,封裝材料EVA用量減少20%。某第三方檢測機構抽樣顯示,搶裝期組件實際壽命從25年縮至12年,發電效率衰減率超標3倍。
“坐地起價”歷史重演
2020-2022年,組件價格從1.8元/瓦飆升至2.2元/瓦。在此期間,廠商單方面提價已經成為潛規則。
2021年9月,某一線組件企業以“原材料成本上漲”為由,要求已簽訂單價格上浮15%,否則延遲交貨。江蘇某EPC企業被迫接受調價,項目成本激增2000萬元。
2024年9月,山東某分布式光伏投資商向某頭部組件企業支付全款訂購10MW組件,合同約定3月2日前交貨。然而,因搶裝潮下組件價格從0.68元/瓦漲至0.75元/瓦,該企業以“產能不足”為由拒絕發貨,轉而將庫存高價轉售他人。投資方被迫起訴,項目并網延期,導致后期IRR將驟降。
結語
最近有消息稱,行業協會要給毀約企業建立黑名單。

搶裝潮帶來的短期繁榮消退之后,如何構建長期健康的市場秩序成為當務之急。
對光伏人而言,比搶裝速度更重要的是契約精神,比短期套利更有價值的是可持續的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