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十二五”時期,我國安排了1吉瓦的太陽能光熱發電示范項目。但自2010年亞洲首座塔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站在北京延慶動工以來,截至2015年底,我國光熱裝機規模僅為18兆瓦,僅相當于4臺4兆瓦風力發電機的裝機容量,甚至趕不上我國一個大型分布式光伏電站的規模。而據CSPPLAZA研究中心統計,2015年,全球建成光熱發電裝機容量約4940.1兆瓦,比2014年增加9.3%,其中,西班牙裝機總量近2400兆瓦,美國約1900兆瓦,兩者合計占全球裝機總容量的90%。
“光熱電站前期投資是光伏電站的3至4倍,只有定下一個合理的電價,企業才敢放開手腳干。”天津濱海光熱發電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堅健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技術、產能問題都好解決,企業都在等待電價的落地。
2015年11月,國家能源局在北京召開全國首批光熱發電示范項目現場比價會,意味著光熱發電終于迎來了轉機。此次示范電價出臺,鼓舞了產業信心。華泰證券首席研究員弓永峰認為,這意味著光熱發電第一批示范項目在年內得到批復的可能性極大,示范項目的批復與開工建設,有望帶動國內太陽能熱發電企業快速增長。
值得關注的是,2011年光伏標桿電價政策出臺后,當年光伏電站裝機容量同比增長超過700%。由此推測,處在類似發展階段的光熱行業,或將迎來爆發期。根據國家規劃,“十三五”期間我國光熱發電裝機目標總量將不低于5吉瓦,按此估算,市場規模最少將達到1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