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沒有給行業留有時間,許多按國家能源局以前發布的文件要求在建設的項目,將面臨嚴重的打擊。國家在制定政策時一定要做好頂層設計,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現象要減少。
新能源補貼缺口1110億元
此前我國清潔能源行業大跨步發展,行業規模迅速擴張帶來的發電補貼金額的迅速增長大大超過了之前的預期。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到2017年底,全國光伏發電裝機達到1.3億千瓦,穩居全球第一。然而,包括光伏補貼在內的新能源補貼拖欠,近年來卻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首要問題之一。
有數據測算,2017年新能源補貼需求約1200億元,按照目前每千瓦時1.9分的征收標準,可再生能源附加費收入約690億,預計缺口510億元。加上此前累計到2016年底的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將近600億,所以2017年底補貼總缺口1110億元。
棄光限電現象依然嚴重
2017年全國光伏發電量1182億千瓦時,比2016年增長78.6%。全國棄光電量73億千瓦時,棄光率6%,同比下降4.3個百分點。從數據中不難看出,2017年的棄光現象比2016年緩解了不少,但與階段性目標的5%相比仍需繼續努力,而且在電站規模持續擴大的情況下,2018年棄光限電有可能卷土重來。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棄光主要集中在新疆和甘肅。其中,新疆(不含兵團)棄光電量28.2億千瓦時,棄光率22%,下降9.3個百分點;甘肅棄光電量18.5億千瓦時,棄光率20%,下降9.8個百分點。新疆和甘肅兩省份的棄光電量占到全國近64%。
技術一味“拿來主義”
近年來,隨著黑硅技術、PERC技術、雙面技術的普及推廣,太陽能(4.260, -0.06, -1.39%)電池的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令人擔憂的是,雖然在2017年之后,我國已經連續第五年在新增規模上領跑全球,但是目前大熱的黑硅技術、PERC技術、異質結等電池技術均起源于外國。只不過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完善的工藝生產鏈,最龐大的市場,這些技術往往首先在中國發揚光大。
我們需要清醒的認識到,多數新型電池的技術都是由國外引進,而某些世界紀錄是通過直接收購而得來。中國的整體研發技術與國外存在著不小的差距,用錢擴大規模,技術一味“拿來主義”,這對中國綠色能源發展來說不是長久之計。
零部件面臨產能過剩危機
在光伏電池片環節及組件環節,通威、阿特斯、協鑫集成(5.280, -0.06, -1.12%)、晶科等等企業都有相應的擴產計劃。據了解,中國一線組件企業當前都是滿產,部分已經排產到第三季度,這大部分都是靠海外訂單拉動。而大多數中小企業由于國內市場不旺產能利用率較低,三四線組件出現明顯的減產、甚至停產的情況。而產業鏈上的其他環節也是冰火兩重天,部分小廠已經以低于3元/片的價格拋售多晶硅片,某逆變器企業人員反映市場銷售困難。
目前,國際和國內的新增市場規模有放緩的趨勢,此消彼長之下,光伏企業如此大規模的產能擴張可能會引發過剩。
今年不再安排普通電站建設規模
5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文件主要有五點:
1、關于電站,明確暫時不安排普通電站建設規模。
2、分布式光伏規??刂圃?0GW。
3、明確繼續支持光伏扶貧項目。
3、是否再組織領跑者基地建設,需要在行研究。言下之意就是領跑者基地也暫時不搞了。
5、積極鼓勵不需要國家補貼的項目。
《通知》對于中國光伏行業其實是大利空,文件突然發出并馬上執行,沒有給行業留有時間,許多按國家能源局以前發布的文件要求在建設的項目,將面臨嚴重的打擊。
減少管死放亂現象
中國當前最大的問題是不平衡。上至國家政府,下至地方部門,每每執行政策之時,抓緊了,下面就只會照搬條條框框,毫無創造性,整個局面死水一潭;如果說把政策放開,下面就會隨意性地為我所需,為我所用,結果變得無法可依,無章可循,亂來一氣。這就使為政者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在制訂政策和執行政策時左右為難。抓得太緊,怕毫無生氣;放得太松,怕一團散沙。
各組織之間缺乏平衡,制度就成了少數人施展自己意志的工具,把組織的活力就給框死了。中國最大的問題恐怕就在于此,缺乏各組織之間的平衡。